流动儿童融入城市面临新挑战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只有19.1%的流动儿童认为农村比城市好,却有88.9%的儿童更喜欢老家。这两个数字说明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里,对老家的感情没有减退,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还没有很好地融入自己生活的环境中。”绿叶义工秘书长胡承亮说。 上面两个数据来自2011年绿叶义工对流动儿童的调查。

  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流动儿童的规模在不断增大,随着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逐步增多,他们开始正视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的各种弊端,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进入城市生活和学习的比例越来越大。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已经增加到了2533万,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让我们惊讶的是,有些孩子随父母来到重庆三四年了,从来没去过有着重庆地标意义的朝天门码头、解放碑,没有去过一次公园或是科技馆。”绿叶义工秘书长胡承亮说。“这些孩子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和城市还有着很深的隔膜。”

  对农民工子弟的教育不仅是行为习惯的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针对流动儿童的特殊课程应运而生。虽然教材的扉页上印着《打工子弟城市融入与成长》的标题,但北京歌路营教育咨询中心却认为,打工子弟适应城市生活并不是被城市同化,也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这个项目和教材的视角并非“城市融入”,而是“城市学习与探索”。

  整个课程分为3部分:室内课程、城市模拟和实地探访。课程借鉴了美国社会学家戈登的社会融入理论,从四个层面入手,既有城市文化的适应,包括城市技能、规则和礼仪的学习;结构性同化,即发展出新的人际关系;身份认同,即接纳自己的双重身份,有自信;最终能参与公共事务,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猫儿石实验学校校长张坤说:“当绿叶义工找到我们的时候,我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与他们配合,因为他们的想法和我们不谋而合。”

  但张坤认为:“对农民工子弟的教育不仅是行为习惯的教育,也要注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比如说现在农民工离异的也很多,很多离婚以后,各自带一个孩子住在一起,也不结婚,各自只管自己的孩子。有时候老师打电话过去,对方说‘不是我的娃儿,你找某某’。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