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益时报
2011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以成立非公募基金会的形式,更加专业地来做慈善。根据第三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所公布的数字,2011年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已达1279家,首次超过1179家的公募基金会。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者企业家,开始以成立非公募基金会的形式来做慈善。
注册于民政部,以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为业务主管单位的河仁慈善基金会,于2011年5月5日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河仁基金会由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制造商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发起成立。该基金会是中国目前资产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会,也是中国第一家以捐赠股票形式支持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基金会。
跨国企业也不落后,同样是在5月份,由安利中国公司总投资1亿元的安利公益基金会在北京成立。该基金会是国内首家由民政部直管的跨国企业背景的非公募基金会。
而且,企业越来越重视动员员工参与志愿服务,打造企业的慈善文化,让慈善与企业的每位员工都紧密连结。2011年,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廖恳对企业的志愿服务行动曾给予高度评价:青年志愿服务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企业的白领精英更是一股不可低估的主力军。另外,企业更加重视所捐赠公益项目的品质,注重捐赠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动员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慈善。
安利基金会 首家跨国企业非公募上路
5月31日,由安利(中国)出资一亿元建立的安利公益基金会在北京举行成立仪式。作为国内首家民政部登记的跨国企业背景基金会,安利公益基金会的成立被誉为跨国企业在华从事公益慈善的重大制度创新。同时也标志着安利在中国长期倾力耕耘的公益慈善事业迈上了新台阶。
“敢于尝试”成就了安利基金会
现在做慈善的外资企业其实很多,为什么安利会成为第一家在民政部下属注册的非公募基金会?
对于它的诞生,安利公益基金会主席,也是安利中国的创始人郑李锦芬只是轻描淡写地用“敢于尝试”四个字总结。
“因为很多外资企业都做爱心活动、做慈善活动,可能他们就是觉得从来没有外资企业,或者是跨国企业申请得到一个基金会的资格,所以他们也没有想到要去申请,但是安利敢于尝试,因为没人做过,为什么我们不尝试呢?郑李锦芬表示,有了非公募基金会的身份之后又不一样了,第一是因为成立后可以更专注地从事公益事业;第二个是成立非公募基金会后可以获得一个重要的资格--定向募捐的资格。
历时半年
虽然郑李锦芬只用了”敢于尝试“轻描淡写地概括,但它成立的背后实际凝结着大量努力。
“从递交申请材料到最后经过民政部的初审到报到国务院,最后颁发法人执照,大概前后六个月的时间。”郑李锦芬告诉记者:“从去年年底开始,安利公司便有了成立自己公益基金会的计划。在准备好所有申请需要的文件后,去年年底申报到民政部。”
安利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民政部所需要的一些资料并不是很多公司能够如此完备的提供,因为安利公司一直要求严格、规范运作,所有的文件资料都有存档,所以提交的时候就比较容易。
企业公益加速变革
安利公益基金会成立后,以”基金会“的形式和平台,将对企业从事公益和履行社会责任带来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捐款层面。安利公益基金会的实际掌门人、同时也是安利中国副总裁的余放理事长介绍,在没有成立基金会之前,安利公司和员工通常是向其他基金会捐款来实现自己的爱心愿望,但在安利基金会成立后,无论是公司还是员工,将可以更便捷地通过向自己的基金会捐款来进行爱心奉献。
其次则是志愿者层面。在安利成立基金会之前,安利公司的6万多名员工已经在全国登记注册了187支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从法律上属于社会团体,因此所谓的”安利志愿者协会“,其实是在各地共青团下面的”安利志愿者服务队“的总称。”我们有了自己的基金会后,这些志愿者将会和基金会深度整合。6万多名志愿者将成为基金会实践公益的主要力量。“余放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