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热议非公募基金会行业使命与社会责任
2011年11月24日,中国第三届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开幕。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孙伟林、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等领导到会祝贺。130多家非公募基金会参与了年会论坛。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孙伟林局长在致辞中表示:“非公募基金会类型多样,特色各异,在筹集公益捐赠、动员志愿服务,救助灾害、扶助困难,支持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环保事业,倡导健康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受组委会委托,在会上发布的《2010年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0月31日,非公募基金会已有1279家,一年间增加了200余家,首次超过1179家的公募基金会,成为公益领域的重要力量。《报告》同时指出,虽然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公益性鉴证机制缺失、社会选择机制出现故障等不少问题,以专业性取代高尚道德观是当前非公募基金会发展面临的当务之急。
论坛还发布了另外一份研究报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的行业使命与社会责任主题报告》,对非公募基金会的“行业使命”进行了研究界定:“一,推动社会创新,促进社会和谐;二,完善公益产业链、改善民间公益生态;三,致力于社会公平,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四,提升民间公益力量,重塑中国公益文化。”
上海增爱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先生在发言中呼吁非公募基金会履行行业使命和社会责任:“有明确的使命,才有明确的社会责任。非公募基金会在公益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既要向政府、企业、媒体、公众等行业外部相关方负责,也要向受益群体、其他民间公益组织、非公募基金会等内部组织负责。”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刘忠祥、河仁慈善基金会创办人曹德旺、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创办人之一张树新、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创办人李爱君、华民慈善基金会创办人卢德之、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创办人贤启法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杜绍基、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朱建刚、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林启泰等则出席了论坛的圆桌会议,就非公募基金会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突破自身困境进行了探讨。
论坛还向公众展示了十个创新公益项目。内容涉及公益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扶助、生态社区建设、灾后原生公益力量培育、助学支教、民族文化保护、文化复兴研究、服刑在教人员的就业帮助、重症先心病患儿救助等社会生活方面。